


2025年是河南新高考落地实施之年。为全面展示我省高考综合改革经验成果,我们特别推出“百名校长话改革”专题,邀请全省百名示范性高中以及本科高校负责人聚焦高考综合改革,谈认识、话体会、聊经验、谋发展,用篇篇文章呈现改革智慧。快来一起品读佳作,来一场思想碰撞吧!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的 “一中心双轨道 ”教师队伍建设
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党委书记 郭玉民
一、引言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等文件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河南省人民政府于2022年6月23日印发了《河南省深化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豫政〔2022〕22号)。“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建设是新高考顺利实施、高中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保障。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采用“一中心双轨道 ”教师队伍建设的模式,对于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高考综合改革对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的影响
(一)我省高考综合改革的主要内容
我省高考综合改革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科学选拔各类人才和维护社会公平出发,回答了“考什么”“怎么考”“怎么招”等关键问题,实现学生成长、国家选才和社会公平的有机统一,对进一步规范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对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的影响
1.课程体系变革
学校需要构建更加灵活、多样化的课程体系来满足学生不同的选科需求。基数比较大的学校需要开设多个不同的组合模式,基数比较小的学校需要进行走班制教学,这意味着课程安排更加复杂,课程资源需要更加丰富,对老师教学的评价需要更加多元化。
2.教学方式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考内容改革体现了由考试评价工具到全面育人载体,由“解题”到“解决问题”,由“以纲定考”到“考教衔接”的三个转变。高考命题以“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为综合考查模式,不断增强试题的应用性、探究性、开放性,特别是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有效地规避了“机械刷题”。“满堂灌”“满堂练”“死记硬背”“机械刷题”“题海战术”无法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选拔的需求,教师的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创设合理的“生活实践情境”与“学习探索情境”,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与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的能力。
三、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一)教师专业素养面临挑战
1.学科知识结构
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中制定了学科学业质量水平与学科核心素养水平标准,明确了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各自的功能定位。经过调查访问,60%左右的青年教师(教龄≤10年)对于本学科的知识结构掌握不够完整,老教师(教龄>10年)虽然熟知本学科以陈述性知识形态表征的整体知识框架和基本事实形成的知识结构,但80%以上的老教师不能熟练掌握本学科以程序性知识形态表征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术与方法,即不能很好地把控学科知识的深广度,特别是新教材相对老教材中增加、删减内容的教学掌控。
2.学科理解能力
学科理解是指教师对学科知识及其思维方式和方法的一种本原性、结构化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还包括对具有学科特质的思维方式和方法的理解,从教学的角度看学科理解还包含对于学科发展史、学科思想方法、学科育人价值等的认识。
高考要求学生能够触类旁通、融会贯通,既包括同一层面、横向的交互融合,也包括不同层面之间、纵向的融会贯通。学生对必备知识的掌握不是简单的知识点的识记,而是在识记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把点与点之间的进行学科理解的关联,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之间紧密相连,形成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整体网络;基础知识内容之间、模块内容之间、学科内容之间也应相互关联、交织成网。现在的高考试题通常以真实的情境为载体,探究对象或事物的整体性、完整性出发,考查学生学科观念的同时,在学科内容上对必备知识进行融合,对学科能力要求呈现递进式可复合式的考查。
通过调查分析,高中教学由于长期受教辅的影响,教师知识的系统学习经验以及解题经验尚可,但基于对学科知识及其思维方式和方法的本原性、结构化的认识方面还待提高,教师解读课程标准、认识学科核心素养、把握学科课程教学内容仍须提升。
(二)教师教育观念滞后
部分教师习惯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新高考背景下,难以迅速转变观念。他们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逐步培养,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不是逐步引导,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依靠大量作业的训练来提升学生成绩,造成教与考两张皮,教出的学生只会做题,在模拟考试中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而高考时往往“发挥不好”。
四、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一中心双轨道 ”教师队伍建设策略
(一)“一中心”——基于学科理解的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学校要通过各种活动让老师理解“一核”的整体含义。立德树人应该贯穿于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课堂教学与课下的各种活动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让每位学生都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服务选才是高考的基本功能,高考不仅是为高等学校选拔优秀学生,更是为我国的发展和建设选拔后备力量。引导教学是基础教育对高考的现实要求,高中教育教学必须研究高考政策与高考真题,才可能为国家培养时代需要的人才。
学校精心组织骨干教师积极参加上级教育教研部门组织的新高课程与新高考的各种培训。参加培训的老师要及时通过教研活动与全校本学科老师分享培训的收获。组织全校教师研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然后通过教研大讲堂、学科教研活动、校本课题小组、阅读沙龙、《百花苑》(濮阳市一高校刊)、观摩课的讲评等系列活动,定期围绕学科理解力,交流教育教学心得,进行头脑风暴,形成本校的学术交流氛围,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我校经过大量的基于学科理解的研讨与教学实践研究,总结出进行教学设计的实施路径如下图。
我们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在校党委的领导下,校长负责具体的行政、业务管理,教师队伍的建设以业务副校长为具体负责人,下设教务处与教研室。在教务处与教研室的共同领导下设置15个学科中心。其中9个高考学科中心,在学科中心主任的领导与协调下聘请本学科的教学研究员与各年级各级部的学科教研组长,以教学研究员与教研组长为主力军组建各学科的命题中心。
学校负责为老师搭建平台,比如,以共同阅读爱好为目的成立各种读书会,以校本课题为主题成立各个课题小组,以校本综合实践活动为主题成立各个研究性学习小组,以班级管理为主题成立各种班主任研讨小组。同时,学校负责为老师提供场地,比如,为老师购买专业书籍,订阅专业期刊,提供雅致的阅读场所,建设学科教室,建设学科活动室。另外,学校还需要为老师提供专业的指导,或应老师的需求外聘相关专家对小组活动进行指导。
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学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高考综合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将持续在细化管理、完善教师有机适应性组织的建设方面探索,为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追求卓越”教师队伍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