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是河南新高考落地实施之年。为全面展示我省高考综合改革经验成果,我们特别推出“百名校长话改革”专题,邀请全省百名示范性高中以及本科高校负责人聚焦高考综合改革,谈认识、话体会、聊经验、谋发展,用篇篇文章呈现改革智慧。快来一起品读佳作,来一场思想碰撞吧!
让学生有更多选择和机会
——宜阳一高全力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工作
宜阳县第一高级中学校长 陆成生
高考综合改革事关党和国家人才培养,关系着万千学子的前途命运,承载着千家万户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宜阳一高自我省2022年高考综合改革工作启动以来,认真贯彻执行关于高考综合改革重大决策部署,全力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各项任务落地落实。高考综合改革给县域高中考生和家长带来哪些影响和变化,学校又是如何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
一、布局中领航向
宜阳一高是一所寄宿制公办高中,共有教职工372人,在校生4583人。学校紧紧围绕“高考综合改革的终极目标是立德树人,是培养具有创新潜质和学科特长的人才”教育理念,积极组织开展新高考、新课程、新课标的“三新”培训,线上线下齐头并进。新高考实施至今,严密组织在岗教师参加新教材外出培训、线上全员培训、线下全员分科培训、校本培训等多层次、多方面、多种类的培训共计302场,严格督导培训教师学习情况,严抓培训成果在学校管理、课堂教学改革上开花结果。切实提高教师把握新高考动向的能力,推动新课程的有效实施。
近年来,学校注重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对教材的把控能力,一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专题学术交流。邀请清华大学原副校长张凤昌、数学系教授扈志明、物理系教授安宇、美院博士生黄小亮,东南大学李永辉教授,大连理工大学洪明教授等学科专家到校讲座,选派骨干教师到江苏省海门中学、华中师范大学一附中、巴蜀中学、潍坊高中等全国教育发达地区的知名高中外出培训学习;二是以新时代“四有好教师”为标准,强化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和业务提升。先后有3名教师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教师,3名教师被评为河南省骨干教师,10名教师被确定为市级骨干教师与学科技术带头人;三是坚持学习新课标,实践新课标。构建以学为中心,突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生本课堂”,并通过每天一节领导全程参与、学科教师全员参加的听评课切实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开展“课改课”比赛活动,促使广大教师快速成长,先后有50余名教师荣获省、市、县优质课一等奖;四是落实“青蓝”工程。提出“一年成型,两年成熟,三年成才,五年成骨干”的目标,校长全程关注与指导,教导处严密组织与督导,教研组严格落实对青年教师“一对一”帮扶工作,切实提升青年教师和帮扶教师教学相长,携手发展。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全面推动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激发教师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二、定力中显敏锐
新课程学习三年以来,宜阳一高结合选科特色和学校实际,在顶层设计上制定了“多样化+特色化”的实施原则,使学生在新高考大背景下多样化发展,为学生发展成才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学校2022级、2023级选课走班分为四种模式,分别为:物化生、物化地、物化政、史政地,学生只选科,不再走班,既突破了纯文科、纯理科的局限,为学生选专业和就业带来便利,也为学校管理、师生教学的科学实施给予制度上的保障。学校根据学生特点和实际,重新调配师资,以便各学科教师满足目前四种班型的教学需求。
学校破除唯分数论狭隘育才观念,注重兼顾学生综合性和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了形式多样的校本课程,能够充分地尊重孩子的意愿,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劳综合性的发展。各学科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展,仅23-24学年,一高学子在学科竞赛上获得国家级奖项5人、省级奖项293人、市级奖项107人。
宜阳一高高二(1)班学生白龙飞表示:我参加的物理竞赛社团,使我构建系统知识框架,提升深度思维能力,以及自身综合素养得以快速发展,我在河南省第41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中荣获二等奖。
宜阳一高高三(12)班吴漫兮表示:学校组织的红楼梦文学社团,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提升了我们的文化成绩,我在第21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荣获一等奖。
社团负责人刘利强表示:新高考选科组合强调个人兴趣特长,学生学习动力被有效激发,让学生从考知识转向考综合能力素养,学生成长路径更加多元,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新高考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扭转了片面应试教育导向,形成了多样化办学格局,促使老师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模式,对学生的选课走班、教学组织、综合素质评价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变革中见真功
新高考的落地对县域普通高中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受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县域高中的学生在生涯规划的实践体验上有天然弱势,这更需要打通高中与高校交流的节点。
在新高考“两依据、一参考”的模式下,宜阳一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培养具有“身心健康”“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新时代高中生的育人目标。制定了新的评价体系,以学生的入班成绩和综合素养为依据,通过学校、年级和班级三级管理,如实记录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变化情况,并作为学生各项综合素质评定的重要参考,从制度和体系建设上下足功夫,确保学生的德育管理落到实处,收到实效,促进学生乐于在全面发展、长远发展上提前规划,有效实施。
邀请北大梅馨元同学到校讲学,分享学科竞赛的宝贵经验及独特学习方法,介绍高考录取五大捷径;开展高考志愿填报“助航雏鹰计划”活动、高考专项计划指导活动、“点燃激情,赢在高考”励志报告活动、《超级学习力—考试心态辅导》心理健康教育减压活动等形式多样的专题讲座,切实回应家长从“能上学、能读书”到“上好学、读好书”的需求,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和家长,更好地连接中学和大学的教学工作,服务于国家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要求。
四、 坚守中有创造
高考综合改革以来,国家逐步加快教、考、招一体化建设,并协同推进改革。然而,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县域高中的“教”往往以高考的“考”为导向,并非做到教、考、招的统一,尤其忽视“招”的重要性。这使得学校一味从高考试题内容出发,以应试为目的,长期研究高考命题规律和应试技巧,而忽略高校招生的人才标准。因此,高校与高中作为高考综合改革的治理主体,缺乏有机联动,存在组织治理“借位”的现实情况。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师资方面出现“潮汐现象”,学生每一年选课的情况不一样,导致对各科目师资的需求也变化无常,出现部分学科教师不足、部分学科教师剩余的情况。
二是选科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如何进行有效的衔接;学生将来的志愿填报如何有效地选中自己心仪的学校。仅凭县域高中邀请高校的专业教师进到中学讲职业生涯规划和专业选报是有限的,如何打通高校和中学联系的桥梁,促进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刻不容缓。
三是高考改革进程、选科赋分和大学专业录取、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案、中学与高校合作的方式等相关信息亟需上级部门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