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是河南新高考落地实施之年。为全面展示我省高考综合改革经验成果,我们特别推出“百名校长话改革”专题,邀请全省百名示范性高中以及本科高校负责人聚焦高考综合改革,谈认识、话体会、聊经验、谋发展,用篇篇文章呈现改革智慧。快来一起品读佳作,来一场思想碰撞吧!
紧扣高考综合改革 彰显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陕州中学校长 程昕蕾
《河南省深化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自2022年发布起,便牵动着河南考生和 家长的心弦。面对当下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高考综合改革在赋予了学校更多的课程自主权的同时,也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学校如何扎实稳妥推进改革,成为每个高中教育工作者必须回答的一道命题。
一、对我省高考综合改革的认识和思考
(一)高考综合改革需要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我省2025年落地的新高考“3+1+2”模式,突出强调 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基本原则,高中教师既 为新高考“更新”,又为新高考“赋能”。正如著名教育家约翰·奈 斯比特所言:“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 高中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不仅要学生成绩好,更要促 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引领帮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和完成学 科任务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 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高考综合改革需要学校加强引领做好统筹规划 在高考综合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学校要聚焦新高考理念,找准办学定位,确立育人目标,梳理学校历史,提炼办学文化,形成学校独有的办学特色;制订学校课程建设方案和学科课程建 设纲要;统筹规划高中三年的教学安排,根据实际规划教学班走 班;制订并实施选课走班方案,全面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建立新 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发展评价方案等。
(三)高考综合改革需要不断完善课程合理配置
根据《方案》要求,普通高中学校要基于立德树人教育宗旨、 教育基本任务,基于学校价值追求、文化传统和办学实 际,基于高中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个性特长发展和选择考试科目 需求,进一步加强必修课程、限定性选修课程、自主性选修课程 的统一规划和设计,进一步完善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结构完整、 层次分明的课程方案,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四)高考综合改革需要健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过程档案式记录,不是简单的等级划分。综合素质评价模块的重点、难点以及创新点都在学生叙写成长记 录上。综合素质评价的重点和难点,就是如何真实记录学生的成 长足迹,在特色发展、多样化发展以及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主 动提供成长支架,丰富课程供给,提供更多资源与平台,做好师资对接,搭建活动场地,加大信息化方面的投入,方便信息采集 的及时、连续和高保真。
二、我校推进高考综合改革的教育教学实践
《方案》启动后,陕州中学也积极稳妥跟进整体步伐,出台 了中长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陕州中学关于办好新时代高品质学校的实施意见》,阐明了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办学方向。出台 了《陕州中学课程与教学管理办法》《陕州中学学生德育实施方 案》,构建涵盖学生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先进文化、法治素养、 生态文明、心理健康、自我规划等方面教育的大德育布局。
(一)研读新课标,更新教师理念。
学校组织全体教师深入研读最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了解改革的重点和方向。通过系列专题培训、集体备课、工作交流、教学研讨会等活动,帮助教师更新观念,加深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认识。同时,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根据学科特点,科学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将学习的主动权更多地交还给学生。
(二)研究新素养,提升命题能力。
学校邀请了命题专家,对教师进行命题技术的专业指导,提高教师对考试政策和命题要求的把握,注重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组织专门团队,深入研究改革后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的变化,总结制定《陕州中学三维六环考试命题制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命题能力提升训练。九大学科备课组团队运用数据赋能,建立校本题库,并不断优化迭代题库,促进“教—学—评—固”有机衔接,发挥考试诊断、改进教学的功能。
(三)开发新课程,打造特色文化。
立足校园,放眼社会,内外联动,开发开设了快乐成长心理课、书法美育课、戏曲欣赏课、经典国学课、手工制作课、社会实践课、劳动技术课、阳光大课间等,建立了“陕州地坑院研习基地”和“函谷关文化研习基地”,充分发掘家乡传统文化资源和家乡文化特色,开发了“家 乡遗产保护我来做”的研学课,以“人人健康,快乐体育”为教学理念,丰富校园体育生活,保证学生每天有充足的锻炼时长,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如广播操、韵律操、手语操、军体拳、趣味游戏等。
(四)深化新课改,创新教学模式。
学校提出了“让学习发生,让思维碰撞,让生命成长”的课改理念,确定了促进每一名学生深度学习的课改方向,确立了让课堂成为“关键能力的提高地,高阶思维的训练场,核心素养的生成处”的课改目标,形成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质疑+教师以学为中心的点拨指导评价的“3+1”生本课堂改革模式和“微课+展研分”的学科教研模式,在三门峡市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大练兵、大研讨、大 展示、大应用”活动中取得了突出成绩。
(五)构建新框架,推进整体育人。
学校要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向家庭、社会辐射,构建起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学校 家庭社会相结合的育人“立交桥”;借助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大环境”。组织科普讲座、校友资源开发利用、艺术名家进校园等活动,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教育力量,实现校内外教育资源的重组和优化。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生进社区、学生进军营、学子企业行、心理健康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亲近社会、热爱生活、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和踏实肯干的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六)注重过程性,创新考试评价。
坚持科学公正的学分认定,侧重过程性的考试评价原则,为学生创造一个宽严相济、秩序良好、有利于学生积极进取、全面发展的评价环境。学校成立学分认定小组,由教导处负责管理,接受学校的监督和检查。学分认定根据学生学习过程表现及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科学合理分配模块结业成绩比例,侧重学习过程性考试评价。阶段性测试的形式多种多样,灵活机动。在评价主体上,除加强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互评、教师评价外,还邀请家长参与评价,确保评价真正起到激励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实施高考综合改革,不仅是应对未来社会多元化人才需求的举措,更是对教育公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一次革新。
未来的高考,将不再仅仅是对书本知识的考查, 而是对个人成长与多样化发展的全面评估。相信借着改革的东风,在新高考的路途中,全省的高中学校都会交出一份让社会满意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