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是河南新高考落地实施之年。为全面展示我省高考综合改革经验成果,我们特别推出“百名校长话改革”专题,邀请全省百名示范性高中以及本科高校负责人聚焦高考综合改革,谈认识、话体会、聊经验、谋发展,用篇篇文章呈现改革智慧。快来一起品读佳作,来一场思想碰撞吧!
新高考背景下县域高中育人方式的改革与探索
安阳县实验中学校长 许书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成为我国教育的根本问题,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够实现强大中国梦的接班人。面对新形势、新高考,国家对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县域高中的育人方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同时也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素养,如何让学生成为符合新高考背景下育人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高考背景下迫在眉睫的课题。县域高中必须积极探索和改革育人方式,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一、现状分析
县域高中肩负着乡村振兴的重大使命,是推进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县域高中在教育资源、师资力量、生源质量、教学设施等方面与城市高中存在显著差距。这些差距导致县域高中在育人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学生基本素质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创新能力不足等。因此,县域高中必须直面这些问题,积极探索和改革育人方式。安阳县实验中学坐落在安阳县白璧镇,地处城乡结合部,受教育资源、招生困境、学生素养等因素影响,在育人方面存在诸多困境。我校始终坚持“博学笃行、切问近思”的校训和“追求卓越、臻于至善”学校精神,确立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思想和“给每位学生一个不同的人生,让全体教师最充分地发挥,促进整个校园最和谐地发展 ”的管理理念,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家校共建”、师生携手等方式,在育人方式上不断改革探索。
二、改革探索
(一)优化课程设置,注重核心素养培养
县域高中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这限制了课程开设的丰富度以及课程质量。很多县域高中学校在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方面捉襟见肘,特别是像音乐、美术、体育这些科目。同时农村学校教育资源较城市学校相对匮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视野的拓展。
我校在现有条件下优化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除了传统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等高考考查学科外,还增加了科学、艺术、体育、心理、劳动等学科的比重,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和体育素养。同时,还注重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实践中学习、成长。比如,我校创设了“知行园”,让劳动教育在实践中进行;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根据县域学校特点和独特优势,还开发了一些具有校园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出版了《解读安阳文史》《历览安阳古今》《诗话安阳廿景》《经典诵读》《故事与哲学》《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指南》《高考语文必备知识汇编》《高考地理知识与实践活动》《高考诗文悦读》等二十多种校本教材,这样既能丰富课程内容,又能增强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通过校际交流与合作,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比如开展教师观摩、学生交流等活动,优化课程设置,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增砖添瓦。
(二)实施个性化教育,尊重学生差异
实施学生个性化教育的意义在于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激发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形成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个性素养的人才。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使他们更积极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弥补自身不足。然而,县域高中实施个性化教育面临一系列困境。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一些学校和地区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个性化教育支持;教师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有些教师可能缺乏足够的个性化教育理念和技能。此外,学生之间的差异也会导致个性化教育的实施难度增加。
为了应对这些困境,我校采取以下对策。优化校内教育资源配置,尽可能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个性化的教育;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个性化教育理念和因材施教的技能水平,让他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校建立较为完善的个性化教育评价体系,检测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效果,避免单一分数评价的限制;邀请家长积极参与孩子的个性化教育,与学校共同协作,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坚实的保障。举行了“传承楹联文化——我来写春联”“爱绿护绿,劳动最美”等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助推学生展示自我,张扬个性。
(三)加强家校合作,实现共同育人
县域高中生源主要来自农村,农村学生家校合作面临多重困境。家长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对孩子的教育重视度普遍不足,忽视了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家校沟通渠道不畅,难以与老师保持密切联系,导致孩子在校情况无法及时反馈给家长,家庭教育的针对性不足;家长参与度低,学校教育活动往往得不到家长的积极响应和有力支持,家校共育难以形成合力。
针对这些问题,县域高中应加强家校合作,共同育人。我校建立了比较健全家校沟通机制,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家访等活动,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和情况,及时与家长沟通,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鼓励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如家长参加学校志愿者服务、周四家长开放日等多种活动,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管理情况及学生在校的状态,以增进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理解和支持。另外,邀请有较高素养的家长进入课堂,让学生了解学校以外的生活,给学生提供更多看世界的角度,拓宽视野。家校合作为学校育人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最重要的是,它能更好地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让他们在家校的共同关爱下,健康快乐地成长发展。
(四)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健康成长
很多学生和家长对心理健康知识了解知之甚少,缺乏足够的重视,往往等到问题严重了才意识到需要寻求帮助。同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匮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数量明显不足,难以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再加上学业压力、家庭关系、网络影响等多重因素,都给学生心理健康带来了挑战。
针对这种现象,我校多管齐下积极应对。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增强学生和家长的心理健康意识和重视度。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分年级定期有针对性地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和活动,让学生了解更多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自我调节和寻求帮助的方法;加大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投入,努力培养更多的专业心理健康教师,并鼓励有心理咨询经验的班主任和老师积极参与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学校还设置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温馨的心理咨询服务。
同时,让家长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并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理解和支持。学校也定期采取不同方式与家长沟通,反馈学生在校表现,共同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做到家校互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五)传统文化熏陶 赓续红色血脉
当前,县域高中传统文化教育和红色文化熏陶在青少年中的普及程度和实施效果仍有待提升。传统文化教育方面,虽然国家大力推广,但受升学压力的影响,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仍然不足。许多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红色文化熏陶也存在类似的问题。青少年对红色文化的历史背景、精神内涵和现实意义了解不够深入,缺乏情感共鸣和认同感。
针对这些问题,我校也积极探索了解决的途径。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性和趣味性,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传统文化教育的表现形式,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开展“端午溯源,‘粽’爱中华”“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比赛”等活动,让青少年更加直观地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并系统梳理,形成系统的教育内容体系。通过“五四演讲比赛”“一二·九歌咏比赛”“红旗渠精神研学”“清明远足,祭奠英烈”等活动,让青少年深入透彻地了解红色文化的历史背景、精神内涵和现实意义,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建立相对完善的评估机制。对传统文化教育和红色文化熏陶的效果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估,将评估结果作为改进教育内容和形式的重要依据,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改进工作。同时,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进一步推动了传统文化教育和红色文化熏陶的普及和发展,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力和民族精神自豪感。
(六)加强体育锻炼 增强学生体质
当前中学生的体质状况让人担忧。学习压力大、久坐不动、缺乏运动,加上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导致很多中学生的体能下滑,肥胖、近视等问题也较为严重。
基于学生现实状况,我校加强体育教育,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要求体育课不能只是走走形式,得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多进行一些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每天进行三次集体户外活动。提升他们的体能和身体素质,组织一些课外体育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运动热情,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组织师生冬季环校跑,设置“航空活动周”,让师生重视体质,增强体质;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时间,保证足够的睡眠,注意饮食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和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为此,学校安排专职人员监督食堂膳食,杜绝营养餐不营养现象的发生。
县域高中的育人方式探索与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只有不断思考,主动创新,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和挑战。只有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借鉴先进经验和做法,加强内外部的合作与交流,才能共同推动育人方式的改革与发展。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安阳县实验中学将一如既往,在培养学生具有“中国心、世界眼、现代脑”的道路上继续探索、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