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校长话改革 | 立德、树人、成才 ——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开封高中育人模式的尝试

来源:河南招生考试信息网   发布日期: 2025-03-06T14:37:58   浏览量:

2025年是河南新高考落地实施之年。为全面展示我省高考综合改革经验成果,我们特别推出“百名校长话改革”专题,邀请全省百名示范性高中以及本科高校负责人聚焦高考综合改革,谈认识、话体会、聊经验、谋发展,用篇篇文章呈现改革智慧。快来一起品读佳作,来一场思想碰撞吧!

 

 

立德、树人、成才

——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开封高中育人模式的尝试

河南省开封高级中学校长  马分产

 

摘 要:高考综合改革是为了破解困扰我国高考招生和教育制度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新高考的目标和主要举措,可以用“一体四面多元”来概括:“一体”指的是以学生为本体,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四面”指文理融通、扩大学生选择、综合评价学生、重视过程评价。开封高中在国家宏观理论指导下,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际,积极探索高考综合改革下的新育人模式,逐渐形成了以立德为先、树人为基、成才为要的教育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考综合改革  育人模式  立德  树人  成才


2014 年 9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启动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深刻、最系统的新一轮高考改革。意见旨在全面推进高考综合改革,打破传统文理分科局限,优化高中教育培养模式,以期为高等教育发展筑牢多元化人才基础,满足人才强国与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需要。当前,高考综合改革已逐步从局部试点推广至全国范围,呈现出纵深推进的发展格局。《实施意见》发布十年来,高考内容改革坚持为党育人、为国选才,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建立健全高考立德树人机制;加强顶层设计,研制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确立符合我国教育实际的高考核心功能体系,高考的考试综合效益显著提升;探索完善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考查模式,实现从能力立意范式向素养评价范式的转向,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考试评价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径,有力推进了教育考试现代化。


2021年,河南省成功通过了教育部的基础条件评估,正式成为第五批高考综合改革省份之一。这一里程碑式的进展,标志着河南省在高考制度改革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河南省高考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构建一个更加公平、科学、高效的人才选拔机制。这一目标的提出,是基于对当前高考制度存在问题的深刻反思,以及对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的准确把握。通过优化考试内容、方式和时间,河南省高考改革旨在减轻学生的应试压力,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从而充分展示自己的个人才能。


基于此,开封高中以国家、省市的理论指导为方向,结合我校的教育教学实践,积极探索新教育教学模式。


一、 坚持立德为先


“立德”是基础教育的途径,就是在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规范人、要求人、提高人。纵观人的教育历程,高中处于“立德”的早期培养阶段,任务就是坚定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厚植家国情怀,培养爱国心,铸造中国魂。我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积极探索,利用升国旗、校史馆、思政课、红色研学、工艺研修、劳动实践、社团、志愿服务等多种途径,定期和常态化相结合的开展德育教育。


每天早上七点升国旗是我校长期坚持的一项活动,已经融入历代开高人的生命。室外升旗每两周一次,在学校操场举行,学校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室内升旗每天都会进行,升旗时全体师生肃立致敬、齐唱国歌。每届学生入学伊始,我们都会从中选拔部分学生组建国旗护卫队,在两周一次的室外升旗和重大活动时参与。每当五星红旗在师生们的歌声和瞩目下冉冉升起时,民族自豪感和个人使命感都会油然而生,目睹此景的人也会受到感染和触动。长期的坚持就会形成习惯,我校师生即使是离开学校,每当听到国歌响起、国旗升起,都会自觉肃立致敬。


校史馆是我校进行德育教育的又一阵地。2022年我校在120年校庆之际建立了校史馆,收集、整理了几代开高人尤其是危难时期艰苦奋斗的感人事迹,再现了开高人紧跟时代的奋斗历程,凝练了开高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红色意志。1935年一二九运动开始后,开封高中带领全省学生组织救国联合会开展救国活动,引起了全省广大学生的积极响应;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省立开高先后迁址南阳镇平石佛寺、内乡夏馆及陕西宝鸡观音寺坚持办学;抗战时期大批开高进步学子奔赴延安,积极参加抗战。这一幕幕历史场景不单是全体开高人的骄傲,更是我校进行德育教育的鲜活材料。


我校还积极探索了思政教育入课堂的多种途径,强调各学科特别是政治、历史等人文学科利用自身学科优势渗透“五史”教育,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民族认同;定期开展红色研学、工艺研修活动,增加学生对传统技艺、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开辟了劳动实践基地,按班级划分责任田,秋季举办“丰收节”展示劳动成果;组建了书法社、心理社、乡土历史社、街舞、跆拳道等多个社团,定期开展活动,发展学生兴趣,磨炼学生心智;定期进行志愿者活动,参与社会实践,锻炼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 坚持树人为基


21世纪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局面发生了极大变化,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网络信息技术正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的运作方式。鉴于此,世界各国普遍推行教育改革,将建立适应国情、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课程体系,培养具有时代视角、国际视野的人才作为目标。传统的教育教学存在着学校与社会融通的壁垒,所以,探索一条多主体协同运行、国家需要与学生个体发展有机统一的路径是高考综合改革的又一任务。


我校秉承“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为社会的整体进步育人”的办学宗旨,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引导学生将个人志向与国家需要结合,常态化推行个人生涯规划指导。高一年级起就开设了生涯规划课程,通过讲座、社团活动、个别指导等方式进行引导,使学生对未来职业产生初步认识;在高二年级,通过科研项目研究性学习、劳动实践、体育课按专业分班教学等活动进一步确认,帮助学生基本确立对未来职业的清晰认识。


我校积极探索家校互通、校社互动、学段共融的新途径助力学生个体发展。家校互通指学校与学生家长的联通,班主任通过与家长交流、询问,了解学生的兴趣、特长、志向并做好记录,增加对学生生涯规划指导的精准性,定期邀请不同职业、经历的家长到校举行讲座,介绍各类职业的日常任务和对从业者的知识、能力要求。校社互动指学校与社会其他力量如高校、其他兄弟学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合,通过互访、讲座、生产实践等形式拓展学生视野。


学段共融指初中、高中学段的有机融合,学校从初高中在知识、能力上的不同要求出发,谋求在上下学段上的合作,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初高中的过渡。每届新生入校报到前后,学校会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在军训期间进行衔接教育。今年我校获批成立了初中部,相信以后此项工作会更加精准,效果更佳。


三、 坚持成才为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维护和增强全国统一高考在人才选拔培养中的核心地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进行专门部署,明确了高考改革的目标方向和任务重点,凸显了高考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中的地位和作用。


开封高中作为河南省的知名学府,一直以来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以应对新高考的挑战。在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我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课堂改革,提高育人质量。


首先,加强对课程规划与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课程设计涵盖了人文社科、科技创新、生活健康、艺术审美、公民社会五大领域,注重课程的多元性、独特性和拓展性,以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学校还特别关注学生的选择权,通过“必考+选考”的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空间。


其次,对教学模式进行完善。学校积极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推行新课程模式“1+1”双螺旋教学模式,即“1节正课+1节练习课,1份导学提纲+1份随课作业”。这种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学能力。此外,学校还注重因材施教,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实施个性化教学。


再次,强调各教学环节的落实。我校在教学环节的落实中特别强调预习环节的重要性,预习环节是促进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刻意培养学生养成主动学习习惯的主要环节,同时为课堂授课的针对性和提高课堂质量提供有力的支撑。具体措施为:首先,详细、具体地传授预习方法。在课堂上利用学生手中的教材和教辅,手把手教给学生如何预习,告知学生预习内容、范围等等,同时教会学生如何总结、整理问题,明确预习的基本做法和预习标准。(预习任务可问题具体化,教师可以将本节预习任务通过问题链的形式将预习任务具体化或模块化,这样学生就不会泛泛的阅读教材、教辅,进而指导学生预习更加高效。)例如:(1)学教材对应内容,试着解决课后问题和练习;(2)利用教辅,进一步地学习本节课内容,完成教辅预习作业并试着解决教辅上的例题、练习;(3)通过思考和同学讨论,解决部分问题,并将理解不了的问题汇总给各组课代表,转交给班级课代表,上交给任课老师。此外,教师要及时检查预习作业,关注预习效果,及时纠正学生预习环节中的误区和不足;及时收交学生反馈单,统计出突出共性问题,并分析学生预习中是否到位,及时提醒和指导。


开封高中的改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持续的反思与改进。学校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这一经验表明,教育改革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配合。


综上所述,开封高中在对接河南省新高考的过程中,在上级业务机关和领导的指导下,通过落实课堂改革的各项措施,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这些改革措施不仅有助于应对高考改革带来的挑战,更推动了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为河南省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分享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