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校长话改革 |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探索与思考

来源:河南招生考试信息网   发布日期: 2025-03-03T19:32:19   浏览量:

2025年是河南新高考落地实施之年。为全面展示我省高考综合改革经验成果,我们特别推出百名校长话改革专题,邀请全省百名示范性高中以及本科高校负责人聚焦高考综合改革,谈认识、话体会、聊经验、谋发展,用篇篇文章呈现改革智慧。快来一起品读佳作,来一场思想碰撞吧!

 

新高考背景下

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探索与思考

 郑州市第七高级中学党委书记   王保军  

 

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课程建设、教学改革、考试评价、招生录取、制度建设、队伍建设、专业支撑、条件保障等方面,涉及行政、校长、教师、教研等诸多课程实施主体,作为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郑州市第七高级中学以系统化思维引领--系统化模型建构--系统化建设推进--系统化过程评价--系统化成果显现设计思路,基于已有成果与经验、面临的挑战与困惑,制定了《郑州市第七高级中学三年发展规划》,确定顶层设计、整体推进--问题导向、专项研究--积极探索、重点突破--以评促建、示范引领建设思路,有序开展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校本实践,积极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不断提升学校办学品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系统构建博雅育人体系


(一)践行博雅教育,优化育人方式


学校基于博雅教育办学理念(育博雅的人、博雅地育人),不断丰富博雅教育内涵,以博雅课程为支撑,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科学管理为抓手,以博雅文化为养料,以多元评价为推进器,从课程、教学、管理、文化、评价等方面全方位优化育人方式,构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一核四翼五位一体博雅育人体系,坚持五育并举,五育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博雅教育:中学育人方式优化的探索与实践被评为河南省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


(二)落实立德树人,厚植家国情怀


成才先成人,育智先育德,学校构建了德育工作体系。学校组织学生争创周恩来班”“邓颖超班,引领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立志做国家栋梁;建立雷锋精神主题展示馆,坚持四十七年学雷锋,风雨不辍,并为雷锋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铸牢中华魂,传递正能量,让雷锋精神成为代代赓续、永不过时的七中力量;开发德育特色课程,组织师生和家长共学《大师》系列纪录片,学习大师们在贫弱的中国,覃思笃学、筚路蓝缕的治学态度,博观约取、独具风范的文化视野,学为世用、振兴家邦的致用精神,举办回望大师,立志笃行教育论坛和戏剧节,引领师生精神成长,坚定理想信念;共学《曾国藩教子十法》,引导师生、家长以经典为载体,讲道德、守规矩、重家风,修心性,构建家校育人和自育共同体。


(三)强化体育锻炼,促进体质健康


学校秉持以体育人,打造四有体育课堂,让学生有运动兴趣,有体能发展,有技能学习,有竞赛活动;实施选项教学,让学生动起来、炼起来、赛起来;学校注重体育课程的趣味性、科学性,与时俱进,举办AI运动会、好家庭趣味体能赛、校长杯游泳锦标赛、创意啦啦操比赛;建设智慧运动场,让师生运动更科学;坚持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品德和健康行为,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


(四)增强美育熏陶  涵润高雅素养


学校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落实美育主色课程(国家课程)、底色课程(艺术学科课程)、亮色课程(七中特色课程),开展美育实践,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审美理想,引导学生认识美、发现美,追求美、展示美,用涵润学生的高雅素养。


(五)加强劳动教育  提升劳动素养


学校通过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把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


二、基于理念,锚定目标,系统完善博雅课程体系


学校基于博雅教育办学理念和课程方案,结合两个目标,即建设成为现代化、有内涵、高质量、有特色的具有多元办学元素的优质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相结合的培养目标,从家国情怀、博学多识、素养高雅、思维创新四种品质为学生画像,发挥学校课程资源优势,秉承五育并举、五育融合,架构了人文艺术、科学素养、身心修养、生活技能、社会实践五领域校本课程和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探究性课程三梯度博雅课程体系,制定了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课程实施规划》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健全了学分认定和管理制度,力求课程体系成矩阵,学科发展有根系,特色课程发新枝。


学校教师按照系统性、层次性特点对学科知识重新建构,对国家课程进行二次开发,制定学科规划、撰写课程纲要,精心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学校校本课程有特色,除学科类选修课程外,开设有20多门特色课程和40多项社团课程,如学科竞赛、阅读、实验、研究性学习、博雅讲堂、烹饪、驾驶、游泳、心理健康、机器人、太极拳、STEAM课程和人工智能等。学校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学生多元个性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依据标准,建立机制,系统规范教学实施


学校不断完善教研机制和教学常规管理,加强全员管理、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引导教师深入开展教学三度(进度、深度、强度)研究,注重发挥课程标准在学科教育教学中的统领作用,以基于标准的课程纲要的编制、有效教学的设计为抓手,引导教师深入解读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学科本质,研究和建构核心概念在学生不同认知阶段的层级发展模型,探索和实践教学评一致性的有效策略;过程性监控采取教学设计检查评比 、入班课堂观察诊断 、作业设计与批改检查、辅导与讲评统计公示、学生座谈及问卷调查和学生评教评学;加强阶段性和终结性质量分析,以数据驱动改进教学;优化选课指导,编制选课走班指南,指导教师、学生和家长合理规划高中学程;开发信息管理系统,加大对班级编排、学生管理、教师调配、设施配置等方面的统筹力度,提高管理水平和资源使用效率;建立选课走班运行机制,完善学分认定和管理,有序推进选课走班。


四、素养导向,三度教学,系统深化教学改革


学校学科教学坚持素养导向,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以素养培育为教学目标;坚持学习中心,从以教为主走向以学为主,构建新型的学习中心课堂;坚持学科实践,以真实情景为抓手,构建实践型的学科育人方式;坚持开展单元教学,以大概念为支点,推进大单元大主题教学;坚持综合评价,把表现性评价嵌入学习全过程,结果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深化教学改革。


学校建构了大单元教学设计模型,引导教师基于大概念、素养导向目标、引领性主题、结构化内容、挑战性任务、真实性情景、进阶式活动、持续性评价等关键要素设计单元教学和课时方案;组织教师同伴互助,开展双新观评课、达标课、评优课,在课堂的扎根和自我的迭代中走向卓越和幸福。学科教师研究教学三度(教学进度、教学深度和教学强度),坚持六个基于:基于学情,以学定教;基于生本,促进发展;基于问题,培养思维;基于本质,提升能力;基于迁移,实践创新;基于价值,引领精神,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实现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


学校通过实施先测后教再测精准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凝聚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学校推进智慧课堂,赋能教育教学,教学实现了教学决策数据化、教学反馈及时化、师生互动立体化、资源推送丰富化和学生学习个性化


五、以人为本,促进发展,系统完善质量评价


为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调节、激励和引导功能,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要,关注差异,实施多元评价;关注增值,实施发展性评价;关注行为,实施过程性评价;关注素养,实施综合评价。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研制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教学评价办法,指导教学和作业设计;探索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让表现性评价进入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学习进阶,思维外显,深度学习;开展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命题研究,突出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察,置入核心价值,强化问题导向和思维品质,创新试题情境和形式,聚焦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导向作用,通过学校大脑,建立模型,搜集数据,加强对学生在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方面的表现性评价,坚持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样,充分体现全面性、激励性、诊断性和调控性,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


六、聚焦三新,问题导向,系统开展校本教研


高质量的教育离不开高质量的教研,学校聚焦双新实施面临的关键问题,积极开展校本教研,以提升教师主动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的愿望和高水平实施教育教学的能力。学校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各级各类培训,学习三新实施先行省份国家级示范校经验,举办有针对性的高端校本培训。为聚焦问题,专项突破,教师真实成长,学校诚邀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专家团队,针对学校面临的关键问题,给予专业指导与帮助,教师对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新教材实施、新高考模式、政策解读及命题走向、学生发展规划、选课走班等关键问题有了全方位体会和较为深刻的理解。


学校加强学科建设,坚持问题与目标双导向、教师与学生双中心、课程与教学双核心、组织与管理双重心,大力抓校本教研,积极探索实践,推进新课程新教材新教学实施;完善教研机制,要求学科组长站在学科教师成长的角度,强化指导和统筹设计日常教学活动,从备课、上课、作业设计与命题等常规教学环节提升专业技能,反思提炼积累经验,展现教师专业成长的生命力;创新校本教研方式,坚持理念理论培训和实践操作培训相结合,专家培训、同伴互助、个人研修相结合,全员培训与分层分类研修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营造民主、开放、共享的教研文化;建立激励机制,开展新课程、新教材的研讨、交流和展示活动,阶段性总结工作,呈现研讨成果,展示教师业务素养和良好的精神面貌,激发教师发展的内驱力;建立优秀学科组、备课组评价机制,引导学科建设优质规范;组建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核心的学科团队,突出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围绕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课题研究,实现重点突破。


七、认识自己,了解社会,系统指导学生发展指导


学校构建学生发展指导理念和实践体系:一个理念(指导学生成为其可能发展的最高水平);两个结合(奉献祖国与实现个人理想相结合、自身智能结构与兴趣爱好相结合),三个途径(课堂、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四类课程(学科课程、社团课程、实践课程、研学课程),五个领域(理想、生活、学业、生涯和心理),六支队伍(专职、兼职、学科教师、家长、社区、校外专家)。健全发展指导制度,提高教师指导能力,实施学生发展全员导师制,为学生发展提供有力有效指导;开设学生发展指导课程,提高学生发展规划能力;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增强学习动机,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建立学生发展测评系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估自己;建立学生数字化成长档案,系统实时记录学生学习心理、行为变化和学业进步,提供同伴互助和教师引导,增强学生行动力和反思力,形成个性化学习足迹和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强化家校合作共育机制,丰富学生发展指导途径;开展丰富多样的职业体验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合理进行生涯与学业规划。


八、智慧校园,数字素养,系统赋能学校管理


学校不断优化升级智慧校园基础设施、数字资源和技术应用环境,全面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支撑学校管理、教学管理、生活服务的能力,构建了以一脑三中心为核心的智慧校园系统。智慧校园推进了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加快了学校现代化进程,促进了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提升了师生的信息素养,优化了教育过程,有效地支撑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形成了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精细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的典型途径,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管理决策水平,实现了校长智校、教师智教、学生智学学校发展新生态。


九、凝练经验,示范引领,形成育人新生态


学校在三新实施过程中,坚持成果导向,关注经验凝练,积累了部分有型成果,化学、英语学科被评为河南省一级学科基地。学校积极担负国家级示范校责任,举办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跨区域教学研讨活动和教学展示活动,共同探索学科对于学生成长的独特价值,引领教师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学校通过专题报告、参与管理、经验交流等有效策略,对口帮扶豫东商丘市夏邑县第一高级中学、梁园区第八中学、豫南信阳市商城县观庙高级中学,豫西三门峡市卢氏县第一高级中学,促进提升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三新实施的培训研修、躬身实践、交流研讨,教师认识得到提高,理念得以转变,对三新落地关键要素有了直接感受和第一手经验,教师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和评价教学的课程领导力得以提升,深度学习、有效教学、教学评一致性纷纷呈现;教师从关注到更多地关注,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科育人功能,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学校良好育人生态逐渐形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成为常态,学生画像家国情怀、博学多识、素养高雅、思维创新更加清晰;中国教育电视台、人民网、中原网、河南日报等媒体相继关注报道,来自全国学习交流的教育同仁络绎不绝,社会满意度及影响力不断提升。


2025年是我省新高考落地的第一年,学校将继续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帮助学生科学设计生涯规划,确立专业方向、选科意愿和适合的高考志愿,助力学生选得好,学得好,考得好,录得好,进一步助推新高考平稳落地,不断增强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分享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