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校长话改革 | 凝心聚力研“三新” 奋楫笃行谋发展

来源:河南招生考试信息网   发布日期: 2025-03-17T08:51:58   浏览量:

2025年是河南新高考落地实施之年。为全面展示我省高考综合改革经验成果,我们特别推出百名校长话改革专题,邀请全省百名示范性高中以及本科高校负责人聚焦高考综合改革,谈认识、话体会、聊经验、谋发展,用篇篇文章呈现改革智慧。快来一起品读佳作,来一场思想碰撞吧!

 

凝心聚力研三新奋楫笃行谋发展

获嘉县第一中学校长  景广星

 

我省从2021年进入新课程、新教材时代,从2025年开始采用新高考模式。在三新背景下,我们要下大力气对新教材进行研究,积极摸索新高考模式下的教育教学工作,完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让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有机融合,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目的。

一、凝心聚力研究,脚踏实地探索。

“三新”,重在“新”。不仅仅是课程结构和高考题型发生了改变,人才选拔模式也从过去的“唯分数论”转变到现在的“两依据,一参考”,不仅看重高考和学业水平成绩,更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我们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1.实施选课走班,积极进行课程结构改革。新高考3+1+2”的模式,一共有12种选科组合方式,我校结合学科特点、教育资源、师资力量以及借鉴其他省市县学校先进经验,保证学生自主选择、保持个性、发挥优势,开设了“物化生”“物化政”“物化地”和“历政地”等四个组合,满足新高考要求,适应新高考变化。

2.教学研究日常化,经常化,模式化。我校采用“一课一研”的教研方式,以备课组为单位,在新学期开学前,制定教研计划,每天采用定时、定位、定量、定人、定形式的备课模式,规定时间、规定地点、规定备课内容、规定主备人、规定导学案形式,在每节课上课前,备课组集体备课,主备人分发教案和导学案,进行主讲,其他教师进行补充、修改、完善,集大家智慧经验,形成统一教案和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

3.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教学。我校采用“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采用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三个环节,注重学生自主预习、自主探索、自我发现。在课堂上,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启发引领为主导,让质疑发生,让合作发生,让生成发生,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多角度开发教学资源,多途径提升师资水平。

一直以来,我校采用多种途径,利用各种形式,从不同层次进行师资培养。

1.学校为每位老师订购《普通高中课程标准》《高考试题分析》,明确课标要求指导教学,了解高考考题特点的变化,实时跟踪高考热点。新高考紧扣“核心价值金线”“能力素养银线”和“情景载体串联线”三线逻辑,在命题上坚持“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景,不成题;无任务,不立题”的原则,着重考查学生的五大关键能力。教师通过不断学习,紧跟高考改革步伐,更新教学理念,才能在教学上不落后。

2.学校采用“以身边人带动身边人”的形式,不断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开展“优秀教师事迹报告会”“模范班主任经验交流会”“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听评课”“公开课”“优质课”等活动,搭建交流平台,用身边人教育身边人,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提高教师爱岗敬业精神和乐学善教的专业水平。

3.积极拓展高校资源。在国家实施县中托管帮扶工程中,我校与华中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结对,成为华中师范大学考试研究院“县中振兴”支持计划基地学校,国家支持,专家引领,我校各学科10余批次近百名教师赴华中师大一附中跟岗学习,促进了我校教育教学水平提升。

三、精心筹划培优,准确定向补差。

1.精准指导培优工作。作为县域高中,我校招收的拔尖人才少,基础薄弱,师资有限,经验不足,我校的尖子生培养工作走得艰难。从2022年选拔各班尖子生成立培优小组定期补差,到2023年成立实验班集中培优,再到2024年成立实验部系统培优,我校克服困难、不断调整。我们深入年级组调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集全校之力组成教师团队;去林州一中、延津一中学习经验,实施一系列培养举措,如建立尖子生档案,一生一档案,精准管理;实行导师制,师生结对,量身制定培养计划,精准帮扶;邀请学科名师,对教师进行培训指导,对学生成绩进行诊断分析,精准拔高;重视竞赛培训,为强基计划做准备,精准赋能。

2.定向开展补差工作。一是定学生。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我校根据考试成绩,实行教师承包的方法。年级组协同班主任制定20名左右需要补差的学生名单,每个班级六名文化课教师每人选取3名左右学生,定期谈心谈话,检查作业,点评试卷,纠正方法,保证学生思想积极健康,学习刻苦努力,方法精准恰当。对于成绩优秀但偏科的同学,由班主任协同任课教师,组成同一科目学习小组,由该科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或集体进行指导,或单独进行辅导,促进学生弱势科目提升。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完善。一方面,2025年高考录取形式会发生变化,但目前每次联考后都是按照以前的评价模式区分重点线、本科线,这样的评价方式并不适应新高考。另一方面,新高考更注重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考查,我们县级中学,由于教育教学资源、社会资源的限制,学生重心仍然是文化课的学习,综合素质提升有待提高。在“三新”背景下,我们需要尽快采用新高考下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评价做引领,以评价促改革,以评价提素质。

2.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有瓶颈。数、理、化、生学科省级、国家级奥赛奖,是参加名校强基计划的敲门砖,也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捷径。我校学生多来自农村,高中之前很少接触奥赛,竞赛知识储备不足,竞赛技能有限。师资方面,没有专门的竞赛训练教师,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竞赛训练。近年来,我校只有一位学生获得奥赛省级一等奖,其他学生获得省级二、三等奖。我们可以借鉴名高中经验,高中的竞赛尖子生,可以从小学开始选拔、培养,起步早,积累厚,成效显著。

3.部分学科教师短缺,教师断档。一方面,自2021年以来,我校选物理方向的学生较多,历史方向的较少,因此,造成历史、政治等学科教师富余,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科教师不足,亟待补充。另一方面,受学校编制、资源等限制,我校连续三年,未招聘新老师,师资储备不够,教师出现断档。第三,我校招聘不了名校毕业生,青年教师专业水平有限,教学能力不足,这也成为限制我校长远发展的难题。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相信在高考改革背景下,我们凝心聚力,抓住机遇,端正态度,积极去学习、去思考、去总结,我们一中的竞争力会越来越强,获嘉的教育会越来越好!

 


分享到:

相关阅读